一、为什么“露点”比“相对湿度”更关键
在 20℃ 条件下 RH=1% 仍可能对应露点 -20℃ 以上,绝对含湿量才决定工艺风险。因此,工艺场景应以露点(Dp)作为设计与运行指标,并配置在线露点仪(镜面或电容式),实现趋势与报警管理。
二、湿负荷与围护渗透的四个来源
新风与渗透风量:占比常见 40–60%,必须采用双层门、风幕与合理压差;
工艺放潮:溶剂干燥/烘箱开门、人员出入、湿物料带入;
围护结构:门缝、管道穿墙点、地面节点;
再生回风泄漏:转轮密封不良会“返潮”。
在设计阶段以 g/kg(DA) 计的湿负荷清单是成败关键。
三、分级技术路径(-10℃ / -20℃ / -40℃)
Dp≈-10~-15℃:表冷深度除湿 + 低露点再热即可,冷冻水 5/10℃ 或更低温冰水(2/7℃),配小转轮修正尖峰;
Dp≈-20~-30℃:中温转轮 + 表冷:表冷把露点拉到 0~5℃,转轮进一步拉到 -20℃ 级,再热用热水或蒸汽;
Dp≈-40℃及更低:双转轮或再生型转轮,再生温度 120–140℃(蒸汽/电加热/直燃/热泵),需设置预冷/后冷/再热三段。
四、送风组织与压差管理
分区压差:干燥室相对外部 +15~30Pa;内部分级(洁净生产区 > 缓冲区 > 通道);
风量与均匀性:采用顶部送、下部回或两侧回,避开“短路”;
材料选择:密封条、阀门、风管保温与防冷桥处理,减少凝露与返潮。
五、能效与安全
再生热源的能效:优先热泵+回收余热,再配电加热抬温;
VOC 安全:锂电与涂布车间注意有机溶剂与粉尘爆炸下的防爆与排风,再生段与工艺排风要物理隔离;
KPI:单位产量能耗(kWh/吨极片或m²产品)、露点保持率、波动次数、报警响应时间。
六、调试与维护要点
露点校准:镜面/电容式双校核;
转轮密封:检漏与更换周期;
滤芯管理:G4→F7→H13 三级过滤差压曲线;
控制:露点前馈 + 温湿闭环,避免过度再热。
需要《低露点负荷测算表》《压差与露点传感器布点指南》?请前往 www.9593089,com
下载;也可在 www.9592089,com
预约上门勘察与试运行服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