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明确指标与工艺边界(Step 1)
目标稳定性(建议):温度 ±0.5 ℃,相对湿度 ±3%RH;对高精度工艺(光学镀膜/锂电涂布)可细化至 ±0.3 ℃ / ±2%RH。
边界条件:全年室外气象、房间围护结构、渗透风、工艺发热(设备、人员、照明)、物料湿负荷等。
房间分区:按照洁净等级、压差梯度、显/潜热比进行分区,避免“一个系统包打天下”。
二、显热/潜热负荷拆分(Step 2)
显热负荷:围护传热 + 设备显热 + 人员显热 + 照明;
潜热负荷:新风潜热 + 人员潜热 + 物料挥发 + 工艺蒸汽;
经验值:电子装配车间常见显热比 0.75–0.85;锂电涂布/涂胶区潜热占比上升,显热比可低至 0.6–0.7。
负荷不拆清楚,后续“除湿不足或过度”几乎不可避免。
三、风量与冷量计算(Step 3)
送风量:
按显热计算:L = Qs / (1.2 × Δt)(L:m³/h;Qs:W;Δt:送回风温差);
按换气次数或人员标准核验(洁净区按 15–25 次/h;实验室 8–15 次/h)。
冷量:冷量 = 显热 + 潜热;同时核对盘管出口风状态,保证送风焓差覆盖潜热。
露点校核:RH 控制严苛时,优先计算送风露点(DP),使送风的比焓低于室内控制点。
四、除湿路径选择(Step 4)
直膨深冷 + 再热:适合 中小房间/湿负荷中等;
冷冻水 7/12 ℃ + 表冷深冷 + 电/热水再热:适合大型集中系统;
转轮除湿(硅胶/分子筛):适合低露点(DP ≤ 10 ℃甚至 0 ℃),能与冷冻水、直膨或热泵联用;
露点控制:采用“表冷深冷(一次冷却)+ 转轮二次除湿 + 再热”,把送风露点拉到目标,再用末端电加热或热回收微调温度。
五、末端与机组匹配(Step 5)
机组类型: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(AHU)/恒温恒湿机组/风柜 + 盘管;
风机:优选 EC 直驱或后弯离心 + 变频驱动(VFD);
盘管段:按计算冷量与焓差选型,注意盘管面风速 ≤ 2.2–2.5 m/s 防夹带;
过滤:初效 G4 + 中效 F7/F8 +(洁净区)高效 H13;压差开关与压差表必配。
六、控制点位与通讯(Step 6)
传感器:室内 T/RH、送/回风 T/RH、表冷后 T、再热后 T、露点/冷凝水报警;
控制逻辑:
温度闭环:盘管阀门(或压缩机)调节;
湿度闭环:表冷深冷 + 再热或转轮转速调节;
风量闭环:变频维持静压与风量;
通讯:RS485(Modbus-RTU) 或 BACnet MSTP/IP;数据上云做曲线追溯与报警。
七、新风、压差与新风比例(Step 7)
新风量:按人均 + 换气次数两条线取大值;
压差:洁净区 +10–15 Pa,与相邻区形成梯度;
新风比例:通常 10–20%,湿热地区夏季需预处理(转轮/显热回收 + 表冷)减少负荷。
八、能效与热回收(Step 8)
显热/全热回收:转轮效率 60–70%(显热),全热 50–65%;
热泵再热:用冷凝热作为再热源,替代电加热;
风机节能:EC/变频 + 变风量(VAV),随工况联动;
系统 COP/LCC(生命周期成本):
运行费用 = 年耗电 × 电价;
LCC = 采购价 + 5–10 年运行 + 维护;
用热回收 + EC 风机方案,3–4 年即可回本(下篇案例详述)。
九、施工与调试(Step 9)
关键节点:盘管方向与凝水坡度、保温厚度、滤网压差、风量复核(风量罩/皮托管)、冷凝水试水、通讯地址规划。
十、验收与维护(Step 10)
72 h 连续试运行:温度/湿度稳定性必须达标(采样间隔 1–5 min);
文档:竣工图、点位表、控制逻辑、维保手册、备件清单;
SLA:常见类故障 4 h 响应、24 h 到场,关键备件 48 h 内到位。
结语:
“十步法”让方案可算、可控、可交付。计算表、调试表与点位图在 www.9592089,com
与 www.9593089,com
可获取最新模板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