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九步选型法
第1步:定义工艺目标。 明确温湿度设定、允许波动范围与运行时段,是否需要“白班/夜班/周末”多档位。
第2步:计算热湿负荷。 显热来自工艺设备、人员、照明、围护结构;潜热来自新风与渗透、工艺水汽与开门频次。以最不利季节为基准,同时考虑“突发负荷”。
第3步:风量与余压。 根据换气次数/送风温差、洁净度与末端阻力核算送风量与静压,洁净间要留余量以覆盖滤网阻力增长。
第4步:冷量与再热。 表冷除湿后往往需要再热避免送风过冷;对精密场景建议采用热回收再热。
第5步:加湿策略。 依据水质与洁净要求选择电极蒸汽/洁净蒸汽/超声/高压微雾等;核查管道冷凝与排水。
第6步:除湿策略。 潜热高或露点要求低的场景配置转轮除湿;注意再生热源与能耗评估。
第7步:关键部件。 压缩机型式、电子膨胀阀、EC 风机、过滤器级配(G4/F7/H13)与阀门执行器等;建议采用双 PID 与露点控制。
第8步:BMS/EMS 对接。 明确通讯协议(Modbus/BACnet/OPC)、点表、历史曲线与报警策略。
第9步:机房与安装条件。 冷凝水坡度、检修通道、震动与噪声、墙洞与防火封堵、供配电冗余。
二、十二个避坑点
1)只按“面积×冷量系数”粗算,不做热湿分离;
2)新风量“想当然”,忽略含湿量与能耗;
3)洁净间风量不足,滤网阻力上升后达不到换气要求;
4)只看温度精度,不核查湿度策略;
5)忽略再热段导致送风过冷、室内波动;
6)控制器无露点/前馈算法,负荷变化时反复“过冲-回拉”;
7)加湿器选型只看蒸发量,不看水质与维护;
8)对低露点房未配置转轮除湿;
9)风管保温与冷凝水坡度不到位;
10)冷凝器/冷却塔选型偏小,夏季“带不动”;
11)BMS 点表只接开停,不接频率/阀位/湿度,无法精细调优;
12)缺少验收试运行与记录,后期纠纷难界定。
三、调试与验收建议(精简版)
室内 24h 连续运行记录,温湿度合格率≥98%;
表冷进出水温差、风机功耗、压缩机频率曲线及报警记录归档;
加湿/除湿段单独带负荷测试;
过滤器压差与风量核验;
提供维护计划与备件清单。
更多模板可在 www.9592089.com
/ www.9593089.com
下载(或按 www.9592089,com
/ www.9593089,com
检索)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