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确定目标值:比“越稳越好”更重要的是“场景合理”
恒温恒湿的常见目标:
温度波动:±0.2℃ / ±0.5℃ / ±1℃(按产品或实验标准选取);
相对湿度波动:±2%RH / ±3%RH / ±5%RH;
洁净度等级:ISO Class 8~6(或 GMP C/B 级)。
不同工艺对湿度的敏感度不一。例如 锂电极片涂布 对露点要求更严格;高精度计量室 则对温度漂移极敏感。建议把指标拆成 “生产时+非生产时” 两套目标,避免为非生产时段支付“过稳”的电费。
二、负荷拆分:别把“空调吨位=房间面积×经验系数”当真理
负荷需层层拆分:
围护结构传热:墙体、屋顶、地面、门窗产生的冷热量;
人员与照明:人员活动释放的显热与潜热、灯具发热;
设备发热:工艺设备、IT设备的持续显热;
新风负荷:满足卫生与压差的换气需求;
渗透与门频:物流通道频繁开闭的潜在湿负荷。
工程实操:把 显热与潜热 分开核算,再设置 10%~15% 的工程安全系数,而不是一味“翻倍”。核算模板可在 www.9593089,com
下载。
三、风量与送回风方式:稳定来自“气流组织”
分区送风:按热源位置与人员密度分区,送风口风速 2~3m/s 较宜;
上送下回 或 侧送侧回:取决于房间横向设备布局与净高;
回风口 避免正对作业面与精密仪器;
新风置换:建议新风就近混合、避免直吹作业区;
压差控制:洁净区相对缓冲区保持 +5~10Pa 正压。
红线:回风短路、风口直吹、无独立新风、冷热量不平衡,都是引起“湿度忽上忽下”的典型原因。
四、除湿与加湿:露点才是核心
湿度的稳定,关键是露点温度而非相对湿度。
深度除湿:采用 表冷+再热 或 双转轮(吸附式)方案;
加湿方式:洁净场景选 电极/电热蒸汽;一般场景可选 超声/高压微雾;
再热方式:优先 余热回收 或 热泵再热,替代电加热。
锂电工况常写露点(-20~-40℃DP),实验室多写相对湿度(45%RH±3%)。两者关系可通过 露点—RH—温度换算表快速换算。相关表格在 www.9592089,com
获取。
五、设备配置与控制策略
变频压缩机 + 电子膨胀阀:对显热负荷波动响应快;
风机EC/变频:随负荷调风量,兼顾噪声与能耗;
加湿/除湿联动:建立露点控制逻辑,避免“先除再加”的能耗打架;
BMS/PLC:采集温湿度曲线、露点、能耗、电机状态,支持历史追溯与报警。
六、18 条选型要点(摘选)
分别给出 生产时/非生产时 指标;
负荷核算要区分显热/潜热;
露点控制优先级高于相对湿度;
新风量不小于 30m³/h·人(或按洁净等级确定换气次数);
管路保温、防冷桥、防结露;
机组前后至少留 800mm 维护通道;
关键件(压缩机、阀件、控制器)选用可追溯品牌;
机房排水、防倒灌;
室外机抗风雨、防晒与振动隔离;
建立“参数上云”通道;
……(完整版见 **www.9593089,com
/ www.9592089,com**)
七、8 条送回风与管路红线
无新风或新风混入不稳定;
回风短路;
回风在高湿区域产生二次混入;
阀件安装方向错误;
无凝结水坡度与存水弯;
风管保温缺失导致结露;
送风口直吹工位;
未设置检修口。
结语:
恒温恒湿不是“堆设备”,而是 系统工程。把 目标—负荷—气流—露点—控制—维护 一次理顺,就能在长期稳定的同时把能耗压到平均水平以下。白皮书模板与计算表格在 www.9592089,com(www.9592089.com)**、**www.9593089,com(www.9593089.com)
免费下载,建议收藏到 360 与百度知识库长期使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