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热密度与负荷
机柜热密度从 3–6 kW/柜逐步上升到 10–20 kW/柜以上;
负荷计算要含 UPS、配电柜、照明与人员;
设备余量按 1.2–1.3 配置,既兼顾扩容又避免浪费。
二、气流组织与架构选择
房级空调:下送风上回风,适合热密度低、中小机房;
行间空调(InRow):靠近热源,缩短回风路径;
背板换热/后门换热(RDHx):适合 20kW/柜以上;
冷热通道封闭:形成正向气流,PUE 可下降 0.05–0.15。
三、冗余与可靠性
N+1/2N 架构:关键设备冗余,故障维护不影响运行;
双电源/UPS 供电、双回路水系统与旁路;
漏水检测、烟感/温感、门禁与视频 纳入统一监控。
四、湿度与洁净
建议 20–25℃、40–60%RH;
加湿选电极蒸汽/洁净蒸汽,除湿可通过降温再热与机房专用除湿机配合;
气流速度与过滤级别(G4+F7)保证洁净度。
五、监控与能效
机组联动、风机变频、EC 风机、电子膨胀阀;
监控系统接入 Modbus/BACnet,温湿度与门禁、漏水报警联动;
LCC 核算包含 初装+能耗+维护+停机风险,避免只拼设备单价。
六、三种典型解法
1)微型机房/弱电间(<20kW):一体式精密空调 + 机房宝;
2)中小数据中心(20–200kW):房级 + 冗余 N+1 + 冷热通道封闭;
3)高热密度区域(>200kW 或 AI 训练集群):行间/后门换热 + 冷冻水系统,必要时预留液冷接口。
需要详细方案与 ROI 试算,欢迎到 www.9593089.com
/ www.9592089.com
咨询。
